对于我来说,去 selective school 精英中学起的作用是 - (因为我 ATAR 分数较高)入大学时专业选择有更多方案。这个帮助是有的。但长久人生来看,不起大作用。没有学校能够让你发现什么是你真正最擅长的事业。


这个讨论注定很复杂。每个精英学校都不同,而且即使是最高分的精英学校也有学习落后的一部分学生。学习落后的那些学生对学校的观感肯定和学习好的不同。


是的!我刚上精英的时候觉得标杆真是比之前的学校设得高,进而激励我进一步提高。但我也有同学承受不了,反而变得灰心丧气,成绩下降。我要是不去精英应该不会拿到那么好的 ATAR 分数。


上精英学校无疑会让你接触更高水平的学习竞争环境。还会给你个将来可能有用的优质同学圈 - 律师、医生、专业技术人士、自己开公司的等等,就像私校。

但我觉得澳洲的精英学校太单一注重学习成绩,不够注重全面发展。应该是学习好加上全面发展。但这不是精英学校的错,是那些“非把废品抛光成钻石”的家长的错。一个平衡的解决办法是你的那么多年的学校生涯中应该有一段在(好的但不是考试选拔的)政府公校度过。

楼上的,你要明白不同的精英学校(以及不同澳洲城市的精英学校)选拔过程不同。我的观点有一些精英学校在全面发展上比大多数学校都好。

我跟楼上那个说精英中学不够全面发展的观点相反!我自己的经历是精英中学在全面发展方面机会超多:

更多的学校集会

超多的合唱团活动(没错,我是去的 Melbourne High)

必须参加的体育运动课,多种选择

其他的必修活动

必修的社会服务课

和兄妹学校合办的各种活动(MacRob Girls)

(或许墨尔本和悉尼的精英学校全面发展机会上有差别?)

》我前面的发言是说,有时是精英学校的家长们让孩子们去上没完没了的补习班。我觉得高智商的学生应该自我培养自己的天分。很高兴你的精英学校经历是这样的。

》收到。家长的因素还是要和学校因素分开。我完全同意你的关于学生应被鼓励发展各自的天赋的观点。我认为 Melboure High 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课程设计,比如必修的社会服务,必修的合唱、必选一个俱乐部等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 MHS 像是一个没有高昂学费的私校,门槛不是金钱,是智力方面。很多人会吃惊地发现我们的校友里面有那么多的 AFL 球员、演艺圈人士等等。可不是你们想象的一批科学家啊。当然,无论学校怎么努力,某些家长和文化是无法改变的,但那是另一个话题。

》基本上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很赞同你说的 MHS 的这些做法。我进一步认为这些精英学校应该鼓励 IB 国际文凭 式的教学体系。另外,不能忽视的是有很多专门补习精英入学考试的补习班(导致了一些本不应该进精英的学生)。


或许他们在精英学校录取考试里应该采用难以补习的考试内容,就像音乐的聆听测试、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瑞文氏渐进智力测验、体育上的手眼协调能力测试等等。现在的考试简直是邀请重度补习的学生啊。


我曾经对精英学校的“入学考试补习产业”做过学术研究。大众家长的思路我很明白。有些事情很多人搞不清楚,比如长时间的补习也只能让一个学生“走那么远”。有的从小就多年补习,最后考试还是不太好。

一些家长绝对是给孩子补过头了。很多这样的人的初衷只是不想让孩子“失去机会”。这样的想法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不能不提到的就是第一代移民。精英学校要是考手眼协调,他们就会让孩子练这个,要是要求另一样,他们还是会让孩子相应去练。


对呀,就按你说的,补习还是不公平啊。因为现在的精英入学考试不合理啊。应该采用更能测试真正能力的方式,减低“专门为这个考试得高分而补习”的影响。


各位,是有研究表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起重要作用。但“好老师”不是想象地那样集中存在,实际上是均匀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学校的。


分享一个我在 MHS 的经历。我们学生间分享学习笔记是很经常的事,而且大家往往去找最聪明的同学(最聪明的绝大多数也是不藏私的)。我们切实从这些聪明慷慨的心灵受惠。我们当时这样的良好同学氛围绝对是个加成。


我家里就有一位老师,私校公校都教过。也参与审计过跨校考试。

他说过,某些私校的一些做法不怎么地道。比如,私校的校内考试,会把考卷上考题下面留的空白的大小进行“有目的之调整”,让本校学生知道,空白较大就是该题需要篇幅大的答案。


有人提到了努力成功的竞争心,我很赞同。我去了精英学校觉得环境是个转变,需要在强竞争性的新环境自我调整。周围接触的都是同类学生也有助于我们每个人的进一步进取。

时间管理和自主管理是同时带来的额外收获。


我搞不明白精英学校的社会意义在哪里。我不认为精英学校是否成功有明确的结论。好吧, Year12 毕业时成绩(比其它学校)更好看,但然后呢?这些学校的学生若干年后比其它公校、私校的毕业生更好吗? 好多学生是靠补习进去的。他们的精神压力如何?有一小部分不靠补习进去了,这才是真正有天赋的孩子。现在的入学考试不妥。


我自身的经历是,不好的学校主要有一批不好好学习的人拖累你学习的环境。精英学校避免了这个。


有人提到 NAPLAN 考试要转移到在线考试,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答案会动态给出不同的考题,更好地测试能力。这其实就像 GMAT (美国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根据考生的答题进展动态调整型的考试。但让我告诉你,通过准备考试,我大幅提高了GMAT的分数。当时还有说法,GMAT是真实能力测试,同一个人不可能大幅提高成绩。完全错误。


那些说 ICSEA 指数在精英学校很高的,你们要注意,这个 ICSEA 指数主要代表的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是收入水平。(二者有一定相关性,但不直接。)


让我把这个已有的研究结果告诉广大争吵 ICSEA 的家长们吧:

一个孩子主要是靠 DNA,跟家庭受教育或富裕程度几乎无关 - 只要家庭环境不是特别差。

补习能够提高考试分数,但对提高智力测试的结果有限,当然智力测试本身是有局限的(也能一定程度上被补习影响)。


我绝对会很吃惊,如果维州政府允许 MHS 和 Mac.Rob 搞 IB。这两所学校是政府教育体系的门面!不会改的。


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Albert Park College 和 Werribee Secondary College 是两所 提供 IB 的公立学校.

http://schlprv.vcaa.vic.edu.au/schoolsstudiessearch/ib.asp


现在精英学校学生文化的常态是校外上一个或多个补习班!看看有多少新移民群体的孩子 - 中国裔、印度裔。


美国的 SAT 考试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比澳洲所有考试都严重得多。加之美国大学并不单一依靠SAT成绩录取,还要看各种课外活动(更是有钱好办事)。


我认识几个在 Gosford HS, James Ruse and North Sydney Girls 教书的老师。 我本人是老师,也几乎要去申请 Fort St HS 的一个老师职位, 直到和那位离职的老师聊了聊才打消念头。(这些都是悉尼的精英中学。)

学生中的精神疾病的程度绝对会让你吃惊。家长让孩子觉得要是考试不及格他们就一钱不值。 这个不及格的分数线是这样定义的:90%:澳洲父母认为的不及格。95%:亚裔父母认为的不及格。这些老师提到了悉尼精英学校里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的一片哭泣、过分的竞争以及学生的自我挫败行为等等负面现象。


悉尼的精英系统和其它澳洲城市的不同,要分开看。


我当初上的是精英。我不觉得最终有什么区别。是的,学校文化鼓励优秀、成功。我现在在大学,确实挺好,而且和没有上精英的好哥们儿们又在一起了(殊途同归)。


我去了精英中学头五名里面的一所。没觉得对我如何有用了。我连自己的简历上都没有提。当然,你要是需要上要求 ATAR 高分的大学专业,像法律或医科,那精英中学还是有用。


上精英当然有好处。数据显示和更好的职场发展有强相关性。当然相关性不是直接因果关系。但是反正只有好处又没坏处。你孩子要是能上你会不同意吗?


我自己当初上了精英学校。我自身的经历是有好处。活动丰富,同学们在习性和志向上共同点多。我本来自控力差,时间管理不行。刚进去真是手脚不停才能不淹死。

有的学校确实是太偏重学习成绩了。缘由是某个特定文化族裔的家长们。很多孩子变得有精神问题。我算幸运,油盐不侵。这跟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关系。



– 明智教育咨询预约主页:www.b2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