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owth Mindset 究竟是什么?只是花哨吗?
近年来,The Growth Mindset 成长性思维方式 是澳洲教育界讨论火热的一个话题。很多学校,无论公校私校,都向教师提供这方面的进修讲座,都向学生和家长们宣传此教育思维方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特意把这个名词称作一种“思维方式”,是要凸显所对立的那种固定式观念 - 智力天生,我不行的地方放弃算了。成长性思维方式是指相信自己的智力(即使到了成年还是)会继续不断成长的思维。通过的方式是努力用功以及不断让大脑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刺激)。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思路范例是“我还尚未能…”,而不是“我无法做到…”。也即目前我还未能够达到某目标,但不代表我将来永远不会。
自然,这样的理念自然会让学校、学生、家长们易于接受和积极宣传。即使是持怀疑态度的评论人士也基本不会认为这样的理念有问题,大脑越练越灵,就像肌肉越练越强嘛。这样的课堂文化本身就是好事。
主要的质疑是在学校如何实施这样的 Growth Mindset 的教育才有效。对于进行 The Growth Mindset 专项教育的试点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简单结论。就算是 Carol Dweck 自己的研究也发现在用此成长性思维方式对差生进行干预教育时也需要谨慎,因为人的思维方式太复杂了,比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对于不同的学生,每个个体的成长性思维方式的教育都可能不同,“诸个细节、小事对于每个个体都很重要。” 实施力度不够,或者不得法,甚至于导致学生的错误理解,都会导致在教育中实施此理念未获得本可以的效果。
有业内人士的观点认为,学校实施此理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由固定式到成长式的一次性改变。实际中是在一种连续频谱中的长期不断的变化。
“不是光向学生强调坚持努力就行了。要有具体个性教学的办法。”
此话题自然也引起网上来自各界的网友的热烈发言:
这其实就是“不懈努力”、“熟能生巧”等古老理念的同义新名词。
成长性思维方式 是个有用的理念,应该教学生。但是它不等于一学就人人变成聪明学生。
作为一个家长,我完全赞成该理念对孩子形成一生持续学习,遇到困难不放弃等思维。另外,学校老师有此理念就不会轻易给某个学生贴上“笨”的标签而不在他/她身上花时间。这个理念是不是可以简化成一直存在的“别放弃,坚持努力,相信自己,你会掌握的/考试取得好成绩的/过关的…”,恐怕可以。
就是个花哨的宣扬某自称有用的教育手段的新名词而已。
该思维方式有益,但学校里还是有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
关键是实施 - 老师需要知道怎么贯彻这个到每个学生。
我是搞过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这样的理念并不全新,早就有。最好是持均衡的观点:既不是一试就灵的妙药,也不要完全否定。要教育孩子自己反思挫折并进一步提高。
提高、改善总是存在的。成长性思维方式完全正确。如何在教育中实施是辩论的话题,而不是此理念本身。
现在的学校里的教学方式有问题。见过孩子学骑车,摔倒了,说“我再也学不会骑车了!”吗?没有吧。小孩子天生就有这样的“尚未…”式成长性思维方式。是学校和社会毁了这样的思维。
老师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学生绝对受益。
理念正确,但不是一吃就灵的药,而是支撑一生中不断学习的思想工具。
这不就是“抗挫败之能力”吗?Resilience. 也是“面对困难的勇韧” Grit.
现在在学校,人人都拿奖,十五个人的跑步比赛第十四名都还得奖。能有效学习这成长性思维的理念才怪。
– 明智教育咨询预约主页:www.b2se.com